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這在美食上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。從古到今,中華美食不斷被研究更新,大部分都傳承至今。下面來領略一下這些傳承至今的糕點的魅力吧!
一、驢打滾
驢打滾是東北地區、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,成品黃、白、紅三色分明。因其較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,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,因此而得名“驢打滾”。做好的“驢打滾”外層粘滿豆面,呈金黃色,豆香餡甜,入口綿軟,別具風味,豆餡入口即化,香甜入心,黃豆面入嘴后可以不嚼,細細品,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。
據史書記載,一位馬武的將領為了解決士兵的厭食癥,突發奇想,以毛驢在休息時就地打滾,渾身沾滿黃士為例,把大家天天吃的黃米面卷入紅豆餡兒蒸熟滾上炒熟的黃豆粉,不僅治愈了大家的厭食癥,還被世人所喜歡,流傳至今。
二、棗泥酥
棗泥酥始于隋唐,盛于明清,是“滿漢全席”中名點之一。棗泥酥用油酥面作皮,黑棗泥為餡,經油炸成熟的面食。其色澤金黃,小巧玲瓏,外皮酥松,餡香甜可口。
相傳,某日慈禧太后吃膩了山珍海味,于是御廚們絞盡腦汁,將金絲小棗精工細作制成棗泥餅。慈禧食后,贊不絕口。
三、羊羹
羊羹起源自中國。較早的羊羹是用羊肉來熬制的羹,冷卻成凍以佐餐。其后隨禪宗傳至日本,由于僧人不食肉,于是便用紅豆與面粉或者葛粉混合后蒸制,故羊羹在日本慢慢演化成為一種以豆類制成的果凍狀食品。其后隨著茶道的發展,羊羹逐漸成為一道著名的茶點。
中國亦有出產其特色的羊羹。除了沿用小豆、甘栗等材料外,還有加入一些中國獨有的水果如山楂、桃子以及蘋果等,在天津、北京、西安等地均有售賣。
四、豌豆黃
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,是北京傳統小吃,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。通常將豌豆磨碎、去皮、洗凈、煮爛、糖炒、凝結、切塊而成。成品后,外觀淺黃色,味道香甜,清涼爽口。
清宮的豌豆黃,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,相傳是慈禧太后在北海靜心齋納涼時所食,一年四季均適宜食用,并喜食出名;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,常見于春季廟會上。
豌豆黃雖然材料和制作方法簡單,要想煮好卻并不容易。既要保證口感,又要兼顧形狀。
五、一口酥
一口酥原系引進產品?!耙缓纤帧蹦軌虺蔀椤皩m廷貢品”,既是因曹操題詞而成名,也是經楊修同意品嘗“一合酥”(即“一人一口酥”而食之)。以個小,酥松,甜咸適口,鮮美異常,在群眾中享有盛譽,譽為“袖珍點心”。
六、茯苓夾餅
茯苓夾餅是老北京的一種地方傳統名點,亦屬于滋補性藥膳。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餅,中間夾有用蜂蜜、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,其形如滿月,薄如紙,白如雪,珍美甘香,風味獨特。
相傳,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,不思飲食,廚師們絞盡腦汁,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藥,發現其中產于云貴一帶的茯苓,味甘性平,且有益脾安神、利水滲濕的功效。于是,以松仁、桃仁、桂花、蜜糖為主要原料,配以適量茯苓粉,再用上等淀粉攤烙成外皮,精工細作制成夾心薄餅。慈禧吃后,很滿意,并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。因此,茯苓餅身價百倍,成了當時宮廷中的名點。后來這種餅傳入民間,成為京華風味小吃。
本文轉載于新華網,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